正確清洗蔬果
根據農藥殘留的方式,可將農藥分為「接觸性」和「系統性」兩類。
接觸性農藥是直接噴灑於作物表面,對環境影響也較大;而系統性農藥則是經由植物導管進入植物裡層,讓害蟲無法食用。
一般消費者在家清洗蔬果時可洗除的農藥,是屬於接觸性的,系統性的則已經進入植物內層,無法洗淨。
那麼,該如何清洗蔬果才能比較安心呢?
█ 一、簡易步驟:
(1)用手或菜刀去除根莖部位。
(2)以自來水局部沖洗根部以去除泥沙。
(3)以自來水浸泡。
(4)料理前以飲用水沖洗。
消基會建議,由於蔬菜的根部,及與根相連接的莖部最容易蓄積農藥,因此建議消費者在清洗前,先將下面的根莖和凹陷的部分去除;
清洗時先以清水局部沖洗蔬菜根部,將泥沙清除,避免微生物汙染菜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洗菜使用家戶配送的自來水效果會比河川水好,因為自來水中有0.5 ppm的餘氯可以殺菌、具有氧化農藥的作用。
若想利用水中的餘氯清洗蔬果,需要在水溫約攝氏5度的低溫下進行,因為一旦接近高溫,餘氯就會揮發,而無法達到效果。
清洗後以自來水浸泡10到15分鐘,再換水浸泡兩到三遍,最後料理前再以飲用水沖洗,就可能避免食用到殘留的農藥。
█ 二、還是不放心?「酸鹼試紙」、「次氯酸鈉」可派上用場
至於清洗和浸泡的時間,視蔬果的量和水中餘氯的含量而有所變動,消費者可自行斟酌。
由於蔬果含農藥與否無法由肉眼辨識,若消費者想確認蔬果的清洗效果,也可至化工行購買測量PH酸鹼值的「酸鹼試紙」,放置於浸泡蔬果的水中測試。
首先,先測試自來水的酸鹼值,將試紙上的顏色對照酸鹼度色卡,便可得知酸鹼值。
接著再將試紙放入浸泡過蔬果的水中測試,依據顏色變化比較兩者酸鹼值的改變,在正負0.5的範圍內相對安全。
一旦酸鹼值相差0.5以上,則代表浸泡蔬果時釋出了0.5酸鹼度的農藥,在清洗時需更加小心謹慎。
目前先進國家已採用二氧化氯來清洗蔬果,效果很好而且不會產生不良的副產物。
但是由於高純度的二氧化氯屬於專利產品,不易取得,價格也偏高,因此台灣使用的情形仍不普及。
不過,消費者仍然可自行前往化工行購買高純度的「次氯酸鈉」或「次氯酸鉀」,將其溶於水中,調配出200 ppm(百萬分之兩百)以上的濃度。
由於ppm是濃度單位,消費者可依據需要的量等比例調配,例如:若想調配 一公升 的次氯酸鈉溶液,只需加入兩百毫克(0.2公克)以上的次氯酸鈉即可。
調配完畢後,再將蔬果浸泡其中約20至30分鐘,利用「次氯酸鈉」與「次氯酸鉀」的氧化作用,降低農藥的毒性,也使農藥更容易被自來水清洗掉。
█ 三、請你‘不要’這樣洗!
消基會提醒民眾,以延長浸泡及烹煮時間的方式,來減少殘留的農藥並不適當,因為如此一來維他命便會遭到破壞;
也不建議以合成的清潔劑來「洗淨」殘留農藥,因為更會造成二度殘留。
另外,日前市面上推出的「蔬果清洗臭氧機」,只能去除蔬果表面的農藥,洗淨力與水洗無異,且有些蔬果含有氮,與臭氧反應反而會形成硝酸鹽或亞硝酸鹽,致毒且致癌。
另一方面,臭氧性質活潑,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。
此外,臭氧機排放的量難以控制,多餘的臭氧排放至空氣中,如果和傢俱發生反應,可能會造成桌巾變色,甚至是電線腐蝕,消費者不可不慎。
也有人清洗蔬果時會以鹽水浸泡,消基會也不贊同,因為自來水中的氯原本可以去除部分的農藥殘留,若是在水中加進鹽,水便會與鹽作用,反而導致洗淨力下降。
呼籲:如何讓消費者安心享用餐飲店提供的蔬果?亟待建立制度
基於「適時、適地、適種」的原則,建議消費者多選購當季的時令蔬果,
農民需要防治的病蟲較少,對農藥的需求也自然減少,農藥殘留的問題可以大幅降低。
至於外出用餐時,該如何選擇可安心享用蔬果的餐廳,是目前還需要再努力的方向。
消基會曾多次向衛生署口頭、書面呼籲,希望政府能針對此項建議有所動作,讓消費者外出用餐時,能對餐廳的蔬果清洗和烹煮方式感到安心,
然而到目前為止,仍未看到相關的具體作為。消基會在未來,仍會持續對相關單位進行勸說。
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
留言列表